在黃河之濱的齊魯大地,一座以門球聞名的縣城正書寫著體育與文化交融的傳奇。山東東明,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內陸小城,如今已成為中國門球運動的標桿。在縣委、縣政府的戰略引領下,東明以“全國門球最強縣”的傲人姿態,讓小小門球成為撬動全民健康、產業升級與城市形象的“金杠桿”,奏響了新時代體育強縣的奮進樂章。
基建先行:構筑全國一流的門球陣地
從萬福河畔的垃圾山到全國最大的門球賽事集群場地,東明用五年時間完成了“不可能的蛻變”。自2018年起,全縣累計建成標準化門球場地128塊,其中萬福主題公園內的莊子門球文化廣場以17連片場地、8塊帶防雨遮陽大棚的規模穩居全國之首。東明職業中專的電動伸縮大棚場地,可有效應對不同天氣狀況,保障門球賽事的順利進行;六所中小學的特色教育基地,則為門球運動的普及從娃娃抓起提供了堅實基礎,完美結合了門球運動的專業性與普惠性 。
這些精心打造的“會呼吸的綠色門球場”,不僅是門球競技的專業舞臺,更成為市民休閑、游客打卡的城市地標。在這里,門球運動的愛好者們可以盡情享受擊球過門、閃擊戰術配合的樂趣。場地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500人次,真正實現了“體育+文旅”的深度融合,讓八方來客在欣賞黃河風光的同時,也能感受門球運動的獨特魅力。
人才興球:鍛造專業化的門球鐵軍
東明的門球崛起,離不開一支“金字塔式”的人才隊伍。全縣現有門球教練員200余人、裁判員300余人,其中國家級裁判6名、一級裁判126名,二級裁判60多人,三級裁判42人,數量與質量均居全國縣級前列。東明創新“以賽代訓”模式,通過線上挑戰賽、軍休干部交流賽、七星俱樂部聯賽及周邊五省邀請賽等特色賽事,以及大齡兒童(80歲以上)益壽賽等,為門球愛好者們提供了豐富的實戰機會,不斷磨礪他們的球技與戰術素養。
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,培育出七星俱樂部等“王牌戰隊”。2024年,他們包攬山東省全運會選拔賽三個組別冠軍,賽場上隊員們精準的擊球、巧妙的戰術配合,展現出強大的實力;2024年,又勇奪美麗中國門球大賽年度積分桂冠,連續蟬聯四屆六個年度“全國門球最強縣”之首。從94歲的離休干部到00后青年才俊,東明用“全民參與”的熱度,點燃了門球運動的薪火相傳,讓門球運動在東明這片土地上蓬勃發展。
文化賦能:讓小球承載大情懷
在東明,門球早已超越體育范疇,成為城市精神的象征。它是寫入兩會報告的民生工程,是全生命周期的健身首選,更是連接黃河文化與時代脈搏的紐帶。莊子門球文化廣場的詩詞石刻,為門球運動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;校園里的門球校本課程,讓孩子們從小就接觸門球,培養對這項運動的熱愛;社區中的“銀發戰隊”,則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,大家以球會友,其樂融融。
共同編織出“健體強身靈巧顯,相互助力心連心”的文化圖景。門球經濟悄然崛起:每年超千萬元的賽事消費、黃河沿岸旅游線路的拓展,讓“全國門球最強縣”的金字招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。一場場門球賽事,吸引著各地游客紛至沓來,帶動了當地餐飲、住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,也讓東明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不斷提升。
未來已來:開啟門球新時代
站在新起點,東明正以“三個一”戰略擘畫未來:建設一座門球文化博物館,將門球運動的發展歷程、經典賽事、明星球員等進行全方位展示,傳承與弘揚門球文化;打造一條門球主題旅游線路,將東明的門球場地、黃河風光、特色美食等串聯起來,讓游客深度體驗東明的門球文化魅力;培育一支年輕化競技梯隊,為門球運動的長遠發展注入新鮮血液,確保東明門球運動后繼有人。
從2018年“玉皇杯”全國門球大賽到2025第十五屆全運男雙預賽,10多次全國門球大賽的成功舉辦,更標志著東明從“賽事承辦者”向“標準制定者”的華麗轉身。正如東明縣委書記趙海林所言:“門球不僅是東明全面健身首選項目,更是東明市民生活的詩意表達。我們要讓每一個東明人都能在綠茵場上找到健康、快樂與歸屬感。”
當清晨的陽光灑在莊子門球文化廣場,百余名球友已揮桿開賽,他們精神抖擻,專注地瞄準球門,揮槌擊球,享受著門球運動帶來的快樂;夜幕降臨時,校園里的孩子們正用門球演繹著青春活力,他們在球場上奔跑、歡笑,展現出無限的潛力與朝氣。
在東明,門球是全民健身的生動實踐,是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,更是城市發展的強勁引擎。這座“全國門球最強縣”正以開放姿態,邀請四海賓朋共赴“綠茵之約”,在揮桿間感受體育的力量,在競技中品味文化的芬芳,共同書寫中國門球運動的新篇章!(通訊員劉兵、海勝利/圖文,劉雪杉/審)
審核: